前言
新冠肺炎疫情被戏称为“人类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三年来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谓是全球有目共睹。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鏖战中,很多国家逐渐掉队,开始了“躺平”之路。
而作为积极抗疫代表,我国多地的疫情已呈现报告病例数、社会面病例数“两下降”良好态势。如何在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保障社会经济活动的恢复,基于“新基建”利好政策产生的物联网高新技术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一、“数字哨兵”值守,科学防疫加筑屏障
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步深入,“减少人员聚集、避免交叉感染”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在此背景下,“数字哨兵”走进大众视野,为复工复产疫情筛查工作保驾护航。
区别于传统式的(登记查验)单一化,“数字哨兵”集测温、扫码等功能为一体。扫描出入人员的随申码,即可迅速读取健康码、核酸检测情况等信息,有效缩短人工查验的时间,缓解高峰期的排队压力。
同时,考虑到老年人群,“数字哨兵”还在传统功能基础上增加了身份证核验功能。无需操作手机,凭借身份证便可进入商超、药店等民生场所,规避了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问题。
目前,上海地区布设的“数字哨兵”设备已多达6600台。一站式检测提升了疫情检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推进物联网技术与防疫民生的深度融合。“随时随地扫一扫”,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日常出行没有因为疫情而完全停滞。
二、口罩识别加持,筑牢场所安全防线
戴口罩对分离进入呼吸道的病毒有重要作用,是防止感染的有效方法。近期美联社的一则报道称,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取消全国佩戴口罩的规定,将不再强制在公共交通和交通枢纽佩戴口罩。该决定一经公布,质疑声一片。
出入公共场所将面部暴露在空气中会加剧途中感染的风险。随着各地复工复产的陆续推进,人员跨地区流动性增大。机场、高铁站等场所的防疫措施必须改变才能有效规避。
聚焦“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创新升级的口罩识别技术让出行不再有后顾之忧。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和热成像智能测温技术,对人口罩佩戴情况和身份信息进行自动识别,戴口罩与不戴口罩的识别精度基本持平。
口罩识别技术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的技术资源优势加以整合,通过人工智能进行算法优化。大量的数据训练不仅让“刷脸”畅通无阻,也让客运交通运输变得更高效快捷,构建起严密的防疫交通体系。
三、数字化核酸亭,打好攻坚阻击战
“今天捅了没 ”成为了疫情期间的问候方式,一句调侃道尽了疫情现状。根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及相关地方标准,国内多数城市开始推行常态化核酸检测措施,一时间对核酸采样站的需求暴增。
为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的特点,15分钟采样圈在多地落实。智能核酸采样舱集正压新风系统、过滤系统、温控、智能人机交互设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同时,舱内还配备了智能消杀系统,通过紫外线进行定时消杀,避免出现聚集性疫情。
核酸采样舱的设置充分发挥了人工智能赋能抗击疫情效用,便利市民。不仅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医疗全场景方案,有效降低防疫成本,更为全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打开新思路。
四、疫情下的坚守与思考
科技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时代的步伐不曾停止前行。有条不紊的社会运作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坚实支撑和各方不懈努力的加持。
相较于诸多实体产业按下“暂停键”,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催化了人工智能在多场景发挥的重要作用。当下,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为社会运作、经济复苏提供一条可持续路径。
随着社会各层面对于智能设备的需求不断拓展延伸,将与经济体的不断碰撞融合,不断涌现新产业。无接触、智能化的“物联网+”正在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新标杆产业,致力于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