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职业教育法颁布26年来完成首次“大修”,新法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从现行法的5章40条修改为8章69条,由现行法的3400余字修改为1万余字。
此次修改亮点将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双教并重打破偏见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表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加快,未来技能岗位与求职者倍率为2:1。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职业教育学校1.13万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如何将实践成果上升为法律规范,在做大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做强,匹配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紧迫。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指出,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教育类型来定位,是构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基础。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
此次新法的修订新法提出保证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强调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享有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平等的机会,以消除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同时,新法明确保障学生工作期间的劳动报酬、参加相关保险、接受职业技能指导、休息休假权等权利,禁止设置就业障碍。
二、各级各类均衡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和震指出,高技术人才缺口在未来5年预计达2000万左右。面对人口短缺,人才结构上的调整应当转向应用型办学的普通高校
根据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通过新法的修改,实现职业教育办学转向,对“分流”做了新解读。
新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有关专业实行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贯通的招生和培养。在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均设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的办法,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及在专科层次的职业学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从而架起了职校生与高等学府之间的“立交桥”。
同时,新法允许各地各地普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结合当地产业需要开办职教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院院长和震表示,应当从社会需求调整职业方向,以期培养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的教育类型。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这次修法增加了三个章节,分别是第四章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第五章职业教育的教师与受教育者和第七章法律责任。教育部部长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表示,将政策上升为法律层面,企业是重要的办学主体。特别是最了解市场一线需求的头部企业,可通过推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要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资本、技术、设施等要素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教育研究院院长和震表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最根本的保障,技术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培养。通过与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共同举办职业教育机构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
打造现代化职业教育“学徒制”是本次修法的一大亮点。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和震指出,如何衔接企业的盈利性与教育事业的公益性,打造校企合办的过度地带是关键。引导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鼓励和支持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企业特别是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学徒培养培训,并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奖励、税费优惠等政策激励。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还表示,通过双师型教学结构及开展实训授课一体化教育模式等举措推进企业办学,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的项目中的社会责任感,缓解就业市场结构性错配问题。
四、多措并举赋能发展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指出,培养成本与社会经济发展成正相关。随着产业的高端化,对人才培养的重心也随之上移,从长远来说对企业是有利好一面的。职业教育的多元跨界更好地推动政府和各方面资源整合、共创新局。本次法律各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强资金统筹,为筹办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们不妨用‘一融三通两提升’来概括此次修改的思路和主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宋芳介绍,“一融”指融合,即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三通”指融通、贯通、畅通,即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招生和升学就业渠道畅通;“两提升”指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
随着新职业教育改革法的颁布实施,将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共筑高薪蓝领梦。